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费权 实习记者赵文敏)在互联网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今天,中国超11亿网民活跃于数字世界,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8.6%。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暴力、低俗摆拍、算法杀熟、AI欺诈等乱象丛生,给网络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纳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网络法治建设指明方向。2024年,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部署要求,秉承“网信为民 法治担当”理念,系统推进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和涉外网络法治建设等五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突破。
网络立法是依法治网的基石。这一年,我国网络立法成果丰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意义重大,它统筹数据发展与安全,完善网络数据安全基础制度,规范数据处理活动,推动数据合理有效利用。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优化了相关机制,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性立法的推进,完善了网络市场准入和不正当竞争规制制度,激发网络市场活力。新兴领域立法也在积极探索,如人工智能、终端设备直连卫星、自动驾驶等领域,为前沿技术发展应用保驾护航。而我国首部反网络暴力专门部门规章《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更是顺应民意,健全治理制度,营造健康网络生态。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这一年,我国网络执法全面发力。在数据安全领域,加强管理和执法,提升治理监管能力,促进数据跨境有序流动。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多项行政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针对新技术新应用,加强网络平台算法治理,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全国网信系统和公安机关积极行动,约谈、处罚网站平台,关闭违法网站和账号,开展专项行动,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公正司法是维护网络空间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这一年,司法机关在网络空间积极创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司法,提升服务效率和透明度。在反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健全司法规则,印发相关文件,彰显公平正义。互联网法院建设持续深化,数字检察战略深入实施,利用新技术提升司法水平,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各类主体权益。
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对提升全民网络法治素养至关重要,也为网络法治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这一年,“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成就宣传全面展示建设成果与经验,展望未来发展。网信部门则深化“全国网络普法行”品牌影响力,举办集中普法活动,开展大量宣传,推出法治主题网络报道。公安等部门利用新媒体矩阵发布典型案例,强化以案释法。各地各部门在重要时间节点,创新宣传形式,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增强群众互动体验,引导网民依法、文明上网。
在全球化背景下,涉外网络法治合作不可或缺。这一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数据安全、跨境流动等领域展现担当,推动全球网络治理体系构建。完善涉外法律法规,展示开放立场,贡献中国方案。支持联合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的主渠道作用,参与制定《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加强双边规则谈判与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举办活动促进成果共享。依托重要平台,宣介我国依法治网理念和实践成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这一年,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在“网信为民 法治担当”理念指引下全面推进,成效显著。2025年4月,国家网信办发布《法治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报告(2024年)》,该报告是首部国家部门层面发布的网络法治综合性年度报告,既是《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报告的续篇,也是中国网络法治发展年度报告的开篇。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网信为民 法治担当”理念,不断完善网络法治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数字动力,在网络强国建设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全球网络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年,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部署要求,秉承“网信为民 法治担当”理念,系统推进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法治宣传教育、网络法治研究和涉外网络法治建设等六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