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技创新盛典》节目上,“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以“数字人”的形象跃入大众视野并与主持人“连线”对话。
促成“连线”的,正是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合肥艾达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其科研团队利用合成现实技术,创造出“数字人钱学森”。
合肥艾达纪元是在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背景下成立的一家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的新型科技公司。
“我们联合科技部门,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安徽省属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106家单位,探索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省财政厅教科文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财政资金的角色改变,不仅体现在推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这样的制度破冰上,更在于在改革落地后,通过专项资金赋能,“扶上马、送一程”。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设立科技创新攻坚计划专项资金的“组合拳”,让一批早中期的创新项目获得新生机,全力营造“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以前,高校等单位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按无形国有资产管理,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后,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赋权的方式,转让给项目成果完成团队。如此,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科技成果不再被锁在柜子里,而是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2020年,中国科大作为国家级试点,在安徽省率先启动赋权改革。2022年,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5家省属高校,成为安徽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
如今,安徽已经在106家单位推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改变着科研人员的工作轨迹——从“为论文发愁”转向“为订单忙碌”。
这一模式是如何实现的?“赋权”即试点单位将80%(转化到省内)或70%(转化到省外)的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再转让”是试点单位把留存的20%或30%的成果所有权,通过技术转让协议让渡给科研团队。“约定收益”是科研团队通过成果评估作价入股至转化公司取得股权,产生的对应收益按技术转让协议约定比例归试点单位所有。
“该模式大幅提升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激励我们科研人员不仅做论文,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落地和推广运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合肥艾达纪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柏说。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变“收益”激励为“产权”激励。截至2025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411项,成果估值超7亿元,成立(入股)企业106家。
目前,合肥艾达纪元自研的合成现实技术不仅做到了“从0到1”的突破,更通过产业化实现“从1到10再到100”的拓展。“我们已推出包括‘数字钱学森’等在内的多个代表性IP资产,合作伙伴包含英雄联盟官方等多个知名团队,产品应用在新科技影视创作、数字经济直播等许多领域。”周文柏说。
“由我们公司牵头的‘高稳定多自由度纳米级驱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了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资金400万元,在这笔财政资金带动下,目前我们不仅拿到了合肥市财政资金,还吸引了社会资金投入。”安徽见行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支撑中心主任张棋瑞告诉记者。
见行科技获得这一大笔项目资金,得益于安徽省率先实施的科技领域零基预算改革。2023年至2024年,安徽省财政厅连续两年统筹设立10亿元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资金支持方向由40个聚焦到11个关键方向,单个项目支持强度从平均82万元飙升至470万元,特别重大的项目达到亿元以上。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资金的引导撬动比达到了1:5.5,放大了5.5倍。
“如今科研经费不是‘撒胡椒面’,而是集中力量支持相关领域突破性项目!”省财政厅教科文处有关负责人的这一句感慨,道出财政支持逻辑的根本转变。
在当下私募创投市场,寻找“好项目”是很多投资团队面临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处于成果转化早期的项目,一旦财政资金以较大规模投入,会催生一种“注意力经济”的外溢效应。
我省改变过往“撒胡椒面”式投入,设立科技创新攻坚计划专项资金,聚焦重点领域,进行大手笔投入,由此必然会为这些创新项目带来足够关注度和吸引力,让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专业投资机构紧随而至。
正因为如此,在资金“活水”的滋养下,我省很多早中期成果转化项目迎来新的生机。这些初创企业凭借核心技术获得财政资金支持后,迅速吸引社会资本的关注,进一步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这不仅帮助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站稳脚跟,更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
合肥市高新区的云飞路,被人们称为“量子大道”。这条“量子大道”上,集聚了30多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三大领域。
离“量子大道”约十公里外的“科大硅谷”,创新创业故事同样精彩。这里不仅是科技企业的孵化地,更是各类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许多初创企业都能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而在创新生态的深层,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的成立无疑为安徽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提供优质平台,该学院致力于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人才,直指科技产业组织能力短板。
可以看到,从人才赋能到平台驱动,再到生态的打造,各环节紧密衔接。这些举措如同修通“任督二脉”,让创新要素自由奔涌。这些举措的背后,离不开财政资金投入的创新性安排。
“省市财政已安排资金4.72亿元,并设立首期50亿元引导基金,支持‘科大硅谷’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安排2.4亿元,推动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组建挂牌,培养‘五懂’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省财政厅教科文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财政资金如同雨露,在科技创新的土壤中催生出一片繁茂的“科创森林”。安徽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资金投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深水区”,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安徽各级财政部门持续优化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形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这种多维度的财政投入机制,使得科技创新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了系统性、规模化的效应,真正实现了从“盆景”到“森林”的转变。